<noscript id="s4cs4"><center id="s4cs4"></center></noscript>
  • <menu id="s4cs4"><strong id="s4cs4"></strong></menu>
    <menu id="s4cs4"></menu>
    <menu id="s4cs4"></menu>
  • 北京論壇2021丨“城市星球碳中和之路”分論壇成功舉辦
    2021-11-22 | 北大林肯中心 |  | 點擊數 

      2021年11月18日,北京論壇(2021)“城市星球碳中和之路”分論壇在線成功舉辦。本次分論壇由北京論壇、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北京大學-林肯研究院城市發展與土地政策中心和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聯合舉辦。分論壇邀請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 Michael Spence教授等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參會。通過Zoom連線和B站全程中英文實時轉播,中文直播間6000多位觀眾與英文直播間1800多位觀眾在線共享學術盛宴。分論壇持續一天時間。

      上午四場專家演講,由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教授主持并致歡迎辭。

      

      圖  楊雷教授致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教授作第一場演講,題目為“實現碳中和面臨的挑戰與基本路徑分析”。金院士認為中國實現碳中和主要面臨三大挑戰:能源剛性增長、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三十年時間。金教授提出應該把市場與政府雙輪驅動,減排與消納共同發力,作為實現中國碳中和的主要路徑。其中,碳價格、碳交易和碳稅是政府與市場合作的核心抓手。最后,金教授強調碳中和路徑設計應處理好五大關系:穩定發展、地市協調、新舊平衡、遠近部署和國際關系。

      

      圖  金之鈞院士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江億教授作第二場報告,題目為“建設以屋頂光伏為基礎的農村新型能源系統”。江院士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為中國城鄉能源轉型的切入點其實在農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詳細闡述了農村屋頂光伏項目的可行性。江院士認為農村用電的靈活彈性程度遠大于城市,不但能夠自給自足,而且可以通過村級直流微網反哺總電網,為城市用電貢獻力量。更為重要的是,農村的光伏發電項目還能促進生物質能源的發展,由此建立起以光伏發電為基礎,以生物質能為補充的新型能源系統,進而提高農村的現代化水平,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

      

      圖  江億院士演講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做第三場演講,題目為“以城市為主體的‘雙碳戰略’”。仇院士認為,理想中的碳中和路線應當包含五大特征,即安全韌性、成本趨降性、技術可靠性、灰綠系統兼容性和進口替代性。他提出,城市碳中和路徑主要包括工業、農村農業、建筑、交通以及廢棄物處理這五大模塊。隨后,仇院士針對除工業外的四大模塊詳細介紹了城市綠色減碳的現實案例與未來技術策略,為“雙碳”戰略的落地提供了豐富的技術和政策路線。

      

      圖  仇保興院士演講

      中國科學院院士、云南大學校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方精云教授做第四場演講,題目為“面向碳中和的陸地碳匯研究”。方院士首先介紹了碳中和的內涵,并認為減排和增匯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兩個決定因素。其次,基于多種模型,他提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估算值,指出我國陸地未來的碳匯潛力。最后,他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既要加強對碳匯及未來潛力的精準估算和預測,又要加強對增匯技術和實現途徑的研究。

      

      圖  方精云院士演講

      

      四場演講完畢,進入問答與討論環節。院士們集中回答了線上觀眾提出的問題,諸如,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的趨勢和需要長周期回收成本光伏發電設備之間,是否存在沖突?由企業大規模租代農民個體戶屋頂進行光伏發電建設,是否比激發農民個體的行動更有效?

      楊雷教授對上午議程總結發言,他感謝演講嘉賓們精彩的知識分享和思想啟發,感謝線上6000多位觀眾的參加與討論。

      下午議程包含主旨演講、圓桌討論和新書發布,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賀燦飛教授主持。他介紹了主旨演講嘉賓A.Michaecl Spnece教授,期待他分享在碳價總體領域的真知灼見,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梳理減碳總體戰略。

      

      圖  賀燦飛教授致辭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榮休講席教授A.Michael Spence做了題為“能源轉型、碳價和交易以及城市化”的主旨演講。他首先分析了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所面臨的挑戰和經濟結構轉型方面的問題,提出COP26會后各國應如何應對減碳,并探討減少碳排放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隨后他分析了能源轉型中潛在的問題和實現的方式,重點提及了碳預算分配問題,指出緩沖機制的重要性。在碳交易體系方面,他指出碳價可作為解決一致性問題的重要手段。在國際層面,他以中國和印度為例指出每個國家應按照自己的節奏應對氣候變化,重視發展可跨境的技術。最后,他提到了其他領域如半導體、生物、農業和氣候變化息息相關,也應受到各國重視。

      

      圖  Prof. A. Michael Spence主旨演講

      北京大學-林肯研究院城市發展與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志博士主持圓桌討論環節,參與嘉賓有:比利時魯汶大學環境科學教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前副主席 Prof. Jean-Pascal van Ypersele,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宏觀與綠色金融實驗室聯席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共同主席馬駿博士,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學術院長傅軍教授以及A.Michael Spence教授。

      討論中,Spence教授對過去能源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要統籌考慮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并指出各個國家要利用統一且連貫的方式處理問題。Ypersele教授指出COP26在六個方面上釋放出了積極的訊號,包括對行動緊迫性的認識、氣候變化周期的改變、碳交易市場標準的制定、國際間的補償機制、發達國家的責任和意愿及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方面的投資。馬駿主任討論了全球綠色金融的發展,他首先指出中國的綠色投資范圍包括脫碳項目、環保項目和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多種項目,接著他根據自上而下的中國經驗提出未來綠色金融改革工作的方向。傅軍教授介紹了中國在脫碳方面面臨的挑戰和獨特性,并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了碳中和過程中的責任。嘉賓們討論了綠色投資的測算,并對實現COP26達成的溫控1.5度目標表示審慎的積極態度。

      

      圖  圓桌討論專家

      新書發布環節推出了《中國氣候緩解與適應:政策、技術和市場》一書。本書由北京大學教授傅軍、張東曉、雷明共同主編。傅軍教授簡單介紹本書的結構,政策、技術和市場,匯集了學界和當前政策制定界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在減碳方面迎頭趕上的速度很快,本書借鑒了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實際提出本土化工程技術實踐和政策建議。張東曉教授和雷明教授分別介紹了本書的研究內容。劉志主任介紹了國際知名學者對本書的推介評論,高度評價了本書對中國減碳政策的貢獻。

      

      

      圖  傅軍教授新書發布會

      最后,劉志主任為本次論壇總結發言。他認為目前世界對于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未來的道路仍然是艱難的,今天的報告和討論帶來了很多新的思路和信息,使我們對城市碳中和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各位演講嘉賓的精彩分享和圓桌論壇的思想碰撞以及線上觀眾的積極參與,使我們對未來全球碳中和之路充滿信心。

      

      

      供稿丨李文婧、劉婧一、湯慧楨、方嘉雯、李詩韻、徐青文

      統稿丨劉秀英

      審核丨趙敏

    0
    相關新聞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noscript id="s4cs4"><center id="s4cs4"></center></noscript>
  • <menu id="s4cs4"><strong id="s4cs4"></strong></menu>
    <menu id="s4cs4"></menu>
    <menu id="s4cs4"></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