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下午,“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2018)于釣魚臺國賓館隆重開幕。以北京大學百廿校慶為契機,來自海內外44個國家和地區的261所知名大學校長及各國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攜手共議高等教育改革與世界文明發展的未來趨向。
大會速覽
在蒙昧中探索新知,在激蕩中堅守真理——回首人類文明跌宕前行的風雨歷程,大學,始終是迸發智慧、突破局囿的精神高地,更是活躍在各個民族、各個時代記憶中的先行力量。人類命運的新變局中,大學將怎樣繼承歷史精神、發揚其獨特而重要的影響力,世界正等待著新的答案。
本次論壇主題為“變與不變:120年來全球大學與世界文明”:近8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校長與著名學者,將在全球化、現代化的廣闊視野下對大學的使命與方向進行一次極具開創性的探討,并聚焦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核心議題展開前沿學術交流,共同探尋全球大學與世界文明攜手并進的新路徑。
主旨報告
高校改革至關重要,高教發展“二元合一”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發表了題為“面向未來的中國大學”的主旨發言,從國內高等教育整體架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林校長談到,在過去20年內,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和高校內部的教學改革,繁榮發展的教育狀況吸引了許多國外學者來華工作。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是外部支持和內在改革的“內外結合”。
在此基礎上,林校長提到了新的“雙一流”計劃其實是把過去的“985”和“211”計劃兩個合在一起,是區域布局的“遠近融合”,著重強調了“雙一流”計劃對于更均等地分配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在北京大學今后的發展與走向方面,林校長提出,要走一條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的道路,實現知識的“縱橫配合”,在互動中去創造和學習。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開展動態的、綜合的改革至關重要,需在方方面面提高高等教育的多樣性,以應對當下國內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滿足老百姓對國內大學的期許。
智力挑戰造就偉大,持久合作引領卓越
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季默(Robert Zimmer)以“持久的價值觀與伙伴關系:大學的延續與變革”為題,重點從合作層面探討了當下大學教育的變與不變。他提出,芝加哥大學一直非常重視智力的發展,這也是他們能夠產生8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成功秘訣之一,重視智力挑戰的經驗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借鑒。
同時,各國的大學模式存在顯著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但反過來恰恰是多樣的大學模式擔當著引領國家文化的重任。這種情況下,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對于推動社會的整體變革進步顯得尤為重要,季默希望能夠通過跟中國的合作推動相互的理解,通過共同的研究增加影響力。
立足社會共同愿景,聚焦學術協同創新
東京大學校長五神真(Gonokami Makoto)以“大學在‘變革時代’下的角色”為題,著眼于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將“協”與“創”二字定義為今日大學的責任。他介紹了“未來社會5.0”(Ideal Society5.0)的構想,強調創新型的社會應由大學來引領,提供綜合的和客觀的激勵機制去設計社會體系,發揮學術機構的經驗和人才優勢,跨文化取長補短、增強合作。同時,他分析了“工業4.0”時代帶來的新的社會風險,提出我們要擁有強大意志,打造共同愿景,鼓勵年輕人致力于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五神真校長介紹的FSL未來社會項目、坦桑尼亞太陽能電燈項目等,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借鑒和思考。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所有人來說是很好的機遇,我們應利用大學的獨特的優勢,利用新的技術來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平衡學術與社會責任,加強區域間機構合作
牛津大學學者杰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以“變化與常態:過去120年的大學與文明”為題,通過對比牛津大學和北京大學,講述過去與現在中英大學高等教育變遷,并討論所有研究型大學的環境變化、雄心與成就。作為著名考古學家和漢學家,從甲骨文到泰山石刻,羅森結合《禮記》與西方中世紀宗教文獻對比回溯了中國的歷史文化,提供了不同視角??v向看來,學術人士當以保存、傳承知識為根本目標,21世紀高等學府有責任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為社會謀福祉,二者需嘗試平衡;橫向看來,當今時代的競爭愈激烈,合作也愈緊密,合作正是良性競爭的前提。羅森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國高校國際合作,不僅是政治、經濟和文明的倡議,更是學術的倡議,希望能夠推動牛津大學與北京大學的共同合作并使大家從中獲益。
本次論壇為期兩天,共設置了三個議題:分別為“文明的生態”、“全球治理”和“大學的使命”。每個議題下舉辦三場平行分論壇,嘉賓們圍繞細分的問題方向,深入地闡釋見解、切磋觀點。
議題一:文明的生態
分論壇一 全球化與逆全球化
分論壇二 新科技與新經濟
分論壇三 新人文環境
議題二:全球治理
分論壇四 文明傳統與社會變革
分論壇五 跨文明交流與合作
分論壇六 一帶一路:新契機
議題三:大學的使命
分論壇七 現代大學體系
分論壇八 文化傳承與體制創新
分論壇九 校長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