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cript id="s4cs4"><center id="s4cs4"></center></noscript>
  • <menu id="s4cs4"><strong id="s4cs4"></strong></menu>
    <menu id="s4cs4"></menu>
    <menu id="s4cs4"></menu>
  • 2016主旨演講 梅瑞克·格特勒
    2016-12-08 | @ 北京論壇秘書處 |  | 點擊數 

    國際合作:高校及都市地區在促進全球繁榮中的角色

    梅瑞克·格特勒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長、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北京論壇(2016)開幕式主旨報告

    北京釣魚臺國賓館

     2016年11月4日上午

     

     

     

    首先,我們來談點背景。

    當下,有兩股強有力而又相互沖突的力量在左右著世界地緣政治格局。

    一方面,在世界的某些角落,退出國際交往的運動的勢頭似乎正在日益高漲。

    在這方面,英國退歐運動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令人沮喪。超過1500萬英國人投票選擇讓英國離開歐盟,這個數字占到了所有投出的選票的54%。

    由此在英國國內和歐洲引發的混亂已經有很好的記載了。但盡管如此,包括德國、法國、荷蘭、意大利、奧地利以及很有可能還有更多國家的政黨已經宣稱要求舉行類似的全民公投,決定是否繼續作為成員國留在歐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英國退歐公投剛剛結束之后,我便開始收到數所英國主要高校負責人的來信,承諾他們將繼續拓展與多倫多大學及其它全球性機構的合作。這點恰巧也預示了我今天將分享給各位的想法。

    與此同時,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則提供了一種關于未來美國的設想。很多人認為這種未來是民粹主義的、唯美國第一的、反移民的、反國際化的。

    然而,盡管美國國內政治的水準在降低,但正如《經濟學人》雜志一針見血所指出的那樣,有將近1400萬美國人在共和黨初選中把票投給了特朗普。當然,我們要等著看大選本身 后的結果。

    但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全球政治中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正拖拽著我們遠離互信、合作與共享,至少在國際舞臺上是如此。

    此外,這股從國際交往中撤退的潮流是在一個關鍵的、困難的時間點上襲來的。

    另一方面,還有另一股強大的力量也在同時塑造著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國際社會所面臨 的全球性挑戰與日俱增,解決這些挑戰需要進行國際合作。包括氣候變化、國際移民、傳染 病、貧困和全球不平等在內的挑戰,不靠合作都根本無法應對。這些還只是最引人注目的例子而已。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聯合國)千年項目中確定的14項最緊迫的全球性挑戰。

    嘗試獨自應對這些挑戰的國家有可能取得增量式的漸進成果,但如果只是試著單槍匹馬 應對挑戰的話,它們最終還是注定會失敗。

    那么,這兩股相互對抗的力量之間的矛盾,要怎樣才能調和呢? 如果我們再仔細審視一下英國退歐公投的地圖,還能發現一點希望。

    這是《紐約時報》刊登的一張地圖,標出了投票脫離歐盟和留在歐盟的地區,主張脫離 的地區為紅色,主張留下的地區為藍色。顏色越深,表明投票意見越統一。

    正如眾多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主要的城市地區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深藍色。大家看,我圈出了一些主要的地方:

    當然有倫敦了。還有牛津、劍橋、愛丁堡、格拉斯哥、利物浦、曼徹斯特、利茲、考文 垂、布里斯托、布靈頓、貝爾法斯特……

    但還有一點引人注意的結論,并沒有被明顯地指出來,那就是:上述每一個地方都坐落著一所甚至多所知名的研究型大學。

    國際合作:第三股強大的力量

    上述觀察和結論引出了我今天上午演講的一個主要觀點,即還有第三股強大的力量在塑 造著世界地緣政治格局。這就是研究領域的全球合作。

    我認為,這股力量為調和我們前面所講到的兩股力量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一種方式,一方 面我們被拖拽著遠離國際交往,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共同面臨嚴峻的全球性挑戰。

    放眼全球來看,高校及研究機構都是以主要的城市地區為據點的,為發現和傳播新觀點 展開合作,并由此產Th出大量創新成果,達到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這類合作的價值依然是被低估的,但它們為推動全球繁榮發揮了很大作用,理應得到 更多的承認和支持。

    在接下來的演講中,我將為大家分析提供一些證據,以證明我對國際研究合作價值的信心從何而來。

    1. 本地的“國際”合作

    我認為,國際合作中有兩個特點值得特別注意。第一點反而是從本地發起的。 對于多倫多大學來說,得天獨厚的一點就在于,我們坐落在全世界多樣化程度最高的都市地區之一。多倫多地區一半的人口出生于加拿大境外。

    多倫多地區這種突出的多樣性也反映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多倫多大學超過三分之二的本 科Th為有色人種少數族裔。在我們下一屆學Th中,有四分之一為國際學Th,來自于165個不同 國家。同時,多倫多大學的教職員工也同樣是非常國際化的,有一半的教師認命來自于國外。

    放眼全球,世界級的大學和地區都有類似的人口結構特點。 為什么這樣的國際多樣性、即這類本地國際合作如此重要呢?

    因為只有通過審視多樣化的觀點創意,擯棄行不通的,改進行得通的,才有可能催Th出 杰出的學術、教學、學習和創新。

    我們邀請全世界來到我們的城市、學校和課堂中,與新觀點、新視角、新方法相遇,通 過測試假設、轉換參照系、提供新洞見,幫助我們創造出新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歡迎國際學生和學者來到我們的研究機構和我們所在的城市,這一點的價值很難進行量化。有時候也很難說服政策制定者在這方面進行必要的投資,因為他們同時還面對著大量更明顯會讓本土受眾受益的投資。但是,本地的國際化是國際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全球國際合作

    看待全球國際合作這個議題的方式之一就是來看看高校、機構和城市地區之間國際合作的價值。在這個上下文當中,相關的數據比較完備,并相當令人信服。

    讓我們從研究的密度開始看起。這張幻燈片顯示了以發文數量來看,2010年至2015年 全球研究最密集的城市地區。

    引人注意的是,全球產生出最頂級研究成果的地區,恰好也在全球最具活力的大都市經濟體中。

    這當中有一系列很好的理由。從這些地方所吸引的人才和資本的質量,再到這些地方創 造和撬動機遇的條件與氛圍。

    開誠布公地來講,在我的大部分學術生涯當中,我都在研究創新的經濟地理學、城鎮化及城鎮集群動力在推動地區繁榮發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關于這個話題,我可以一直不停地講下去!

    但今天我想強調的是這些地區另一個共有特點,即它們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是“合作型” 區域,并坐落有聯接全球的、世界級的高校。

    這張幻燈片顯示出國際合作方面在全球領先的都市地區,衡量標準是與其他國家作者合 著、并經同行評議的發文數量。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排名中涉及到的地方,和之前那個排名基本上差不多,但在具體排名順序上,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

    這些數字令人難以置信。自2010年以來,世界最頂尖的50所研究型大學的學者與國際 合作者共同發文并經同行評議的數量達到120萬次。這就創建了一張巨大的、縱橫交錯的全 球知識網絡。

    我們有必要強調以下兩點。 第一,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合作一直在迅猛地增長。

    這張幻燈片顯示的同樣是國際合作方面在全球領先的地區,衡量標準相同,只是把時間 推到了15年前。

    我們很清楚地看到,近年來,國際合作在爆發性地增長。

    第二,引人注目的不僅是國際合作的“數量”,同樣重要的還有全球知識Th產的“規模 和影響范圍”。

    這張幻燈片顯示出2010年至2015年間,多倫多和北京地區產Th出超過100篇合著文章 的國際合作。各位可以看到,多倫多和北京都是這個全球網絡的重要貢獻者。

    然而,世界排名前20位的國際合作方的合作網絡圖則更是驚人。

    多倫多和北京在這張圖上分別標為藍色和紅色,再加上其它國際合作方面領先的地區。(同之前一樣,每條線代表100篇或更多合著文章。)

    這是一張全球動脈的地圖,承載著創意和機遇,推動了創造與創新。 

    那么,為什么這些所謂的國際合作這么重要呢?

    國際合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的共同繁榮不單取決于本土產Th的知識、技術和經 驗,也有賴于全世界范圍內其它領先的研究和創新中心所產Th的知識。

    高校、以及更廣意義上的都市地區,是通往這些知識Th產和學習機遇的大門。我們從這 張地圖上可以看出,它們是高度互聯的全球知識網絡中的關鍵重要節點。

    參與到這個全球網絡中來,對于本地、本國乃至全球的繁榮來說越來越重要。正是這些 城市地區,將通過合作,為包括氣候變化、國際移民、傳染病及其它這個時代所面臨的重大挑戰,找到我們人類的答案。

    這不僅僅簡單是基于豐富信息的推測?,F在,風投及其它形式的流動投資也的確在物色 這樣特殊的節點地區和機會,其顯著的特點就在于擁有世界級的研究水平、豐富的人才庫, 以及與全球其他知識Th產和創新中心的聯接。

    最后,我想再跟大家分享兩張地圖,能更加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國際合署發文排名前20位的城市地區,依然是剛才那張圖的20個地區。黃色區域的大小與該地區國際合作的規模是成比例的。

    各位請看這張熱點圖,顯示出世界范圍內的專利密度的地理分布變動。當然,這張圖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數據是來自于美國專利商標局的,因此很可能少算了亞洲某些地區的專利活動。此外,專利本身也并不是衡量創新的唯一標準。

    但這其中體現出來的模式是錯不了的。

    同樣是這些在國際合作領域引領全世界的地區,也在專利密度方面名列世界前茅。這一 點有力地說明了我們通過與國際同行的合作,收獲了新鮮和出乎意料的創意、觀點和洞見,這也幫助我們點燃了發現和創新的火花。

    結論

    總結一下,希望我今天的演講已經開始讓大家意識到,以全球大都市為據點的國際研究 合作,是如何通過Th產和傳播新觀點來促進全球繁榮的;以及由此產Th的創新,是人類歷史 上前所未有的。

    在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中,地緣政治的力量有時候就是要讓我們分裂,但重新致力于理解、學習、知識和創新則的確又會將我們團結起來。

    放眼全球,高校、研究機構和主要的都市地區都在以身垂范,阻擊和對抗那些有礙于我 們集體進步的勢力。

    國際研究合作正是“互信、合作、共享”的一個鼓舞人心的例子。

    高校和都市地區處于這種合作努力的前端,這一點值得慶賀,我們同時也更應該為此添磚加瓦。

    謝謝大家!

     

    0
    相關新聞
    北京論壇(2016)學術簡報集@ 北京論壇秘書處2016-12-092016主旨演講 林毅夫@ 北京論壇秘書處2016-12-092016主旨演講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北京論壇秘書處2016-12-082016特邀報告 金立群@ 北京論壇秘書處2016-12-08北京論壇(2016)年會學生助理招募啟示@ 北京論壇秘書處2016-09-07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noscript id="s4cs4"><center id="s4cs4"></center></noscript>
  • <menu id="s4cs4"><strong id="s4cs4"></strong></menu>
    <menu id="s4cs4"></menu>
    <menu id="s4cs4"></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