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cript id="s4cs4"><center id="s4cs4"></center></noscript>
  • <menu id="s4cs4"><strong id="s4cs4"></strong></menu>
    <menu id="s4cs4"></menu>
    <menu id="s4cs4"></menu>
  • 簡軍波:“宗藩天下”還是“民族國家”
    2014-11-20 | 北京大學新聞網 | 蔣睿鵬 | 點擊數 

            隨著經濟上“中國奇跡”的誕生,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的GDP總量很快將會超越美國重回世界第一。與此同時,中國的崛起將不可避免地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那么,作為一個現有世界秩序的挑戰者乃至重構者,作為與西方有著不同歷史文化淵源的東方的代表,中國能為新的世界提供怎樣一種秩序安排呢?

            11月7日下午北京論壇歷史分論壇上,復旦大學國際關系研究學者簡軍波先生對此問題作出了他的回答。他認為,二戰以來以美國為中心的“民族國家秩序”目前正面臨非常大的挑戰,而中國歷史上與周邊國家建立的“天下秩序”則具有應對這種挑戰的優勢。我們既不能滿足于當前的世界秩序,又不可能照搬歷史上的“天下體系”。將來的世界秩序建構應該吸取兩種秩序的經驗,最終建立一種能夠實現世界和平繁榮的新“中華秩序”。

            一、“民族國家體系”所受到的挑戰

            “民族國家體系”是指二戰以后通過民族獨立運動而逐漸形成以主權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秩序。主權國家對內擁有最高權威,對外則保持獨立,國家之間通過契約相互協作。簡軍波認為“民族國家體系”正從多個方面受到挑戰。

            首先,從國家層面看“民族國家體系”面臨三重挑戰。第一,霸權國家的出現。從理論上說,民族國家都是平等的,“民族國家體系”是通過權力的均衡來實現內部穩定的,不會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國家占有一個絕對主導的地位。第二,“民族”這個概念本身的分崩離析?,F在號稱“民族國家”的國家沒有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即由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更何況分離主義、移民、文化認同等問題仍在不斷解構“民族”的整體性。第三,主權受到威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以來聯合國在英美等國的挾持下主張對主權國家進行“人道主義干涉”,以“人權”的名義侵犯它國的主權,民族國家賴以存在的獨立性受到傷害。

            其次,從體系的角度看“民族國家體系”又面臨雙重挑戰。第一,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和蔓延。國際性的恐怖主義,跨國的犯罪,跨國的疾病、氣候、環境問題等都挑戰著民族國家的治理能力。第二,跨國社會和次國家社會的成長。非政府機構和組織無視本國的政治力量而與其他國家的社會發生交往,形成很大的聯合力量,國家之內也有很多的社會力量在不斷成長,他們都在挑戰著“民族國家”這種政治體系的權威。

            總而言之,無論是國家層次還是體系層次,“民族國家體系”都存在非常大的問題。在“民族國家體系”里面,國際的和平、穩定、繁榮都面臨很多阻礙。在全球化時代,它已經不是一個很好的國際體系。

            二、“天下體系”的優勢和重建的困難

            “天下體系”是指歷史上以中國為中心、以日韓等周邊國家為外圍形成的一種國際秩序。中國作為一個大的“帝國”,其它國家都是“屬國”,帝國與屬國之間的關系由父子之間的家庭倫理來建構。簡軍波認為“天下體系”與“民族國家體系”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

            第一,“天下體系”有助于維護國際和平。中華帝國作為核心國家,不會輕易去干涉藩屬國的內政,而是通過冊封的方式使宗藩國家的政治體制獲得一種合法性,讓藩屬國自己去進行內部統治。沒有重大的國際沖突或者藩屬國要求干涉的話,中華帝國不會主動干預。從國際關系來講,這種不干涉保證了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使沖突限于國家的內部。

            第二,“天下體系”有助于維護地區穩定。在“天下體系”下,包括宗主國和藩屬國在內的每一個國家在享有國際權利的同時都負有維護整個體系正當性和穩定性的國際義務。而在“民族國家體系”下,國家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都是強調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天下體系”有一個可以期待的有效的、合法的力量存在。比如中華帝國平息了豐臣秀吉時代的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在“民族國家體系”下是沒有這種機制的,聯合國不具有最高的權威的功能。

            第四,“天下體系”下每一個國家都能獲得益處。“天下體系”之中“天下一體”,國家之間沒有他我的二分,所有的國家都受到中華帝國的關照,所有人都要受到皇帝的恩惠。

            “天下體系”雖然具有眾多的優點,但它畢竟是與古代東亞、東南亞乃至中亞的國際環境相適應的,如果要把它照搬到今日國際秩序的建構中來,無疑會產生諸多的困難。首先,“天下體系”中沒有主權觀念,更沒有所謂主權平等的概念。而在現代性的熏陶之下,主權和平等觀念對國家而言是難以改變的。其次,“天下體系”要求一個核心國家的存在,但是國際社會不能接受由一個最高的國家甚至一個霸權國家來管理它國,而強調多極化發展。再次,在現代世界沒有一個完整的完全共享觀念、價值觀和文化,文明之間存在很多的沖突。最后,在現代社會沒有一種統一的觀念認為世界上所有民族或者所有的人都是家庭的成員。

            三、新“中華秩序”的建構

            既然“民族國家體系”有很多的問題,而要重構“天下體系”又存在很大的困難,那么我們應該建構一種什么樣的新秩序呢?當我們談論“中華秩序”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么?是不是也要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其它國家為藩屬的世界?

            簡軍波認為,在建立新秩序的過程中要吸收兩種秩序的優勢,把“民族國家體系”與“天下體系”結合起來,從而建構一種新的“中華秩序”。對此,他有以下四點設想:第一,由一群核心國家來代替“天下體系”中唯一的核心國家;第二,用兄弟關系代替“天下體系”中的父子關系;第三,堅持不干涉和主權平等這兩個原則;第四,采用以義務為導向的條約體系來建構新的國際關系。

            四、為什么是中國?

            重建“中華秩序”的提法極容易被指責為霸權主義和中國中心論,也很容易引起國際社會特別是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疑懼。對此,簡軍波教授認為我們應當通過學術研究來予以澄清。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任何一個秩序都有一個核心國家,而這個核心國家往往就是最強大的國家。比如在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是美國,所以以美國為中心建立了很多的制度,各種國際組織也都是美國主導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不平等是任何國際秩序都沒有辦法避免的。

            其次,“中華秩序”是不是一定要以中國為中心呢?從邏輯上講這是不一定的,但從歷史大勢來看,它必然是以中國為中心。在古人的觀念里,其實“華”和“夷”是可以變化的。如果日本繼承了中華的文化而中國本土包括漢族在內的族群不再接受中華文化,那么中國人就不在中華秩序之中,自然也不可能是核心,核心就會變成日本或者其它國家。但是歷史是巧合的,在歷史上,繼承了中華文化主體的族群是漢族,入主中原以后的少數族群也接受了中華文化,所以以漢族為主體的族群和地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中心。

            總之,這個世界上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國家有大小、強弱,而且國際社會必須依靠最強大的國家提供公共產品。這個最強大的國家不一定是中國,但是如果中國能夠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并且能夠為這個世界提供最大的公共產品,能夠創造和平、化解沖突,中國就應當是世界的核心,其它國家也應該能夠接受。

    作者:蔣睿鵬(校報)

    編輯:歆琴

    專題鏈接:北京論壇2014

    信息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0
    相關新聞
    “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京大學開幕融媒體中心2020-12-05北京論壇(2019)學術委員會會議召開@ 北京論壇秘書處2019-03-11“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2018)圓滿落幕@ 北京論壇秘書處2018-06-11“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2018)隆重開幕北京大學新聞網2018-06-11“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2018)基本信息@ 北京論壇秘書處2018-06-11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noscript id="s4cs4"><center id="s4cs4"></center></noscript>
  • <menu id="s4cs4"><strong id="s4cs4"></strong></menu>
    <menu id="s4cs4"></menu>
    <menu id="s4cs4"></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