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cript id="s4cs4"><center id="s4cs4"></center></noscript>
  • <menu id="s4cs4"><strong id="s4cs4"></strong></menu>
    <menu id="s4cs4"></menu>
    <menu id="s4cs4"></menu>
  • 莫莉?李:高等教育的全球參與
    2014-02-26 | 北京大學校報 | 李鎧 | 點擊數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全球化趨勢越來越顯著。高等院校擔負著傳遞知識、分享經驗,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和人類共同進步的責任。高等教育全球參與的理念與實踐是描摹這幅壯美藍圖的畫筆,參與渠道的暢通與便捷是水墨和顏料,知識共享與交流合作機制的建設是紙張和畫板,多樣化、多元化的演繹便是這幅畫的裝裱了。那么,究竟如何勾勒這幅圖景的框架,如何完善這幅圖景的細節,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教育發展博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教育創新發展計劃主任莫莉•李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平臺支撐: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的推廣

    科技傳播途徑的擴展與傳播范圍的延展都離不開科技創新,高等教育全球參與事業的推進離不開高等院校最新研究成果與技術革新的應用。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s)的推廣使得不同文化、不同地區的學生個體,通過信息化時代的網絡平臺,針對自己的學習基礎與目標、學習興趣與偏好自由選擇課程服務的配置與組合。莫莉•李博士借助交通運輸領域的地區差異生動地詮釋了開放課程的優勢:歐洲人往往選擇軌道交通出行,而美國人更多的選擇小汽車出行。傳統教育模式與大運量的軌道交通相仿,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與小汽車出行相類似,后者比前者擁有更多的自主性與靈活性。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正在演變成為一場遠程教育的革新運動。這場運動既是技術的集合也是理念的突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最新的網絡媒介與交互技術,實現了各個地區的信息傳遞、知識共享和交流合作。而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運動的拓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前,盡管很多世界著名高校紛紛敞開懷抱,積極推進網絡開放課程,向世界提供著免費、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是正式由于其毫無保留的開放性,沒有合適的教學質量考察方式與認證模式,人們在這里獲得的教育往往不被社會完全承認,這就消磨了學員參與其中的熱情,更多的人只是選擇體驗新鮮、淺嘗輒止。因此,高等教育全球參與的整體機制建設變得尤其重要。

     

    機制建設:共享知識與深化保障

    高等教育的全球參與的核心是知識的共享。在知識共享上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充分融合、分享與加強合作,促進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在東西方科學技術交流的過程中,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伴隨而來,北京論壇便是一個東西方文化領域對話的典型平臺。高等教育的全球參與需要一個全面的、創新的機制支撐,更需要一個倡導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便在高等教育全球參與中扮演規則制定者和政府間協調人的角色。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跨境教育領域上加強制度保障工作,如:在大量調查研究和深入會商探討的基礎上制定《高等教育學歷的識別區域性公約》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該組織還同其他全球性的國際組織一同制定相關制度,從而更廣泛地保障跨境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利益,如與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ED)共同起草的《跨境教育質量指南》。

     

    理念演繹:多樣化的實現途徑

    高等教育的全球參與理念不僅需要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領域間更加寬廣的交融與合作,也需要以創造性的思維探索更多樣化的實現途徑與模式。在各國留學生人數大幅度增長的背景下,教育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激發了新型辦學方式的出現:大學跨出國界,在另一個國家建設校園,成為本土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例如諾丁漢大學寧波分校、馬來西亞分校。高等教育的全球參與相對一個國家而言,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不但要求融合于世界的潮流,更要注重國內高等教育的普及與知識的傳遞,這樣才能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口獲得更好地發展。私立大學的產生彌補了公立大學辦學資源不足、受眾不廣等問題。在中國“私立大學”的稱謂用“民辦大學”替代,這些大學良莠不齊,有一部分淪為賺錢的工具,而沒有更好地為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服務。莫莉•李博士認為民辦大學不應以盈利為目的,而應更加專注于學生的培養,把收取的學費用到大學的設施建設和教育能力建設中去,真正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和整個國家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的全球參與同樣需要擴大受教育群體的廣度,需要社區與大學間的緊密合作。社區是社會中的基礎單元,莫莉•李博士指出,社區在教育領域與大學相比有不少優勢:社區的貧富不影響教育的開展,社區教育具有普及型,亦可產業化發展。社區為大學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而大學可以為社區的發展提供先進的知識和成熟的經驗。高等教育參與社區的發展已成為其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莫莉•李博士認為,進一步推廣高等教育全球參與的理念,還需進一步完善平臺建設,擴大交流融合,探索堅實的保障機制與彈性的實現途徑,這已成為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融合發展之路上需要深入探討的話題。

    編輯:歆琴

    采訪于北京論壇(2013)

    0
    相關新聞
    【北京論壇2013】“后世俗時代中對人類的再思考”對話綜述北京大學校報2014-02-27【北京論壇2013】“東西方文明的對話、理解與互識”專場綜述:文化的繁榮與和諧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北大新聞網2014-02-27【北京論壇2013】“可持續與均衡發展中的社會企業”專場綜述之二:社會企業在可持續和均衡發展中的創新作用北大新聞網2014-02-27【北京論壇2013】經濟政策與社會福利專場綜述北大新聞網2014-02-27【北京論壇2013】“可持續與均衡發展中的社會企業”專場綜述之一:當前亞洲社會企業研究與教學重要議題北大新聞網2014-02-27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noscript id="s4cs4"><center id="s4cs4"></center></noscript>
  • <menu id="s4cs4"><strong id="s4cs4"></strong></menu>
    <menu id="s4cs4"></menu>
    <menu id="s4cs4"></menu>